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,欢迎点击右上方“关注”。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,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秦始皇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,在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率领秦国军队灭六国,最终建立秦王朝。
(资料图片)
大秦帝国规模空前,嬴政自称秦始皇帝,在秦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开疆拓土,加强中央集权,使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
明代时,曾有评论家称赞秦始皇是“千古一帝”,然而他那些逆流而行、违背民意的暴政又终使大秦帝国走向灭亡。
是什么样的性格使嬴政建立秦朝又施行暴政?在他这些性格背后又有何种原因呢?
一、统一前——积极进取,勇于开拓
扫清威胁势力后,秦始皇嬴政开始了自己的统一大业。人才方面,他实行了开明的政策,身边汇集了一批有智谋才能的文臣武将,如李斯、尉缭、蒙恬、王翦等等。
同时他又继承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后的改革政策,国力越来越强盛,为即将打响的统一战争做好了充足准备。
战略上,他奉行“远交近攻”,辅以李斯等人提出的收买权臣、分裂各诸侯国内部的方法,在配合军事上的威压进攻,极大推进了统一步伐。
在战术上,秦始皇由远及近、先弱后强,做到了从积极情况出发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具体战役中,正确策略的运用使几乎每次战争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。
如灭韩、赵时机动灵活,灭齐则出奇制胜。
在如此复杂纷乱的局势中,秦始皇能够准确认定统一大势,并且不急于一时,逐一击破,其坚固的毅力和决心是统一事业能够获得空前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。
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积极进取、勇于开拓。
二、统一时——专断暴虐,奢侈无度
统一六国后,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从这些措施中,我们能够看出秦始皇表现出的性格特征。
第一,政治方面。完成统一大业后,秦始皇认为自己功劳比三皇五帝还高,王的称号已经不能满足他了,所以召集大臣商议新的称号。
在诸臣的建议下,秦始皇决定取“三皇”之“皇”和“五帝”之“帝”,称自己为“皇帝”,同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自称“朕”。
秦始皇之前,“朕”是第一人称“我”的意思,每个人都能用,秦始皇之后就成为天子专属了。
“皇帝”也一直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称号沿用上千年,成为历朝历代各个野心家毕生追求的目标。
在中央和地方的制度上,秦始皇也进行了变革,如设置军符,只有拥有军符的皇帝才能调动军队;
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,任命罢免地方官员的权力也掌握在皇帝手中,同时制定相关法令严格管理地方官员。
从秦始皇施行的这些法令政策中可以看出,他对国家的一切事务都有最高的决定权,所有的官员几乎是为秦始皇和他的家族服务的。
由此可以看出其独断专行,极度虚荣的性格特点。
第二,经济方面。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时,就立刻下令废除旧的货币和度量衡,制定新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。
这一方面能让六国百姓在交易中更加方便,也有利于消除刚立政权时的地方势力,将经济权力也全数收归政府。
公元前216年,秦始皇确定土地私有制。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恢复社会生产的作用,也能使国内紧张的经济状况得到缓解。
但是,秦始皇没有将这项政策的实施作为契机让百姓修生养息,而是大兴土木,建造各种宫室。
不仅极度消耗人力,严重破坏生产,还损耗了无数物力财力,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。从这些经济措施中可以看出其奢侈无度,肆意挥霍的性格。
第三,文化方面。思想文化上,秦始皇一方面统一文字,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;一方面“焚书”,禁绝诗书,实行思想上的独断专行。
嬴政推行法家思想,希望通过禁绝其他书籍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,但这是不现实的,也为后来秦朝的灭亡埋下祸根。
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独断专行,同时他也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充满恐惧和敌意。
第四,军事方面。秦始皇将军权握在他一人手中,政权尚不稳定时没有让百姓修生养息,而是继续对外用兵,加强行政与军事的控制。
嬴政生于战乱,他经历过太多战争和死亡,也感受到无数次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,因此他积极对外扩张,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。
三、统一后——狂妄残忍,刚愎自用
建立大秦帝国后的秦始皇没有意识到百姓最需要的是修生养息,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,而是严厉地执行战争,人民大众在他的暴政中遭受严重剥削。
沉重的赋税、频繁的徭役、严酷的刑罚使秦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,激化了社会和阶级矛盾。
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赋和口赋。田赋是按土地征收的赋税,是秦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,收取比例非常高,以至于百姓日夜操劳仍不能吃饱饭。
口赋是人口税,不管农民实际有多少土地,官府按照记录收取赋税。赋税已压得百姓们苦不堪言,加上大兴土木,秦国百姓可说是度日如年。
除了赋税,百姓们还要从事徭役,繁重的劳务让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。
同时,刑罚的严苛程度在秦朝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,刑罚名目枚不胜举,内容苛虐酷烈。
如戳——先人格玷污再斩首;弃市——用刀将人斩杀于市;定杀——对麻风等传染病患者犯罪的人,将其抛入水中淹死或活埋。
还有腰斩、体解、剖腹等等,这些阴森恐怖的刑罚使秦国变成一座人间炼狱。
从施行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可以看出,秦始皇具有极强的征服欲,他想要征服天下,政府每一个人。
他暴虐无道,刻薄寡恩,人命在他眼里如草芥一般,他想要控制所有臣子百姓,将他们握在股掌之中,秦二世亡秦,多与秦始皇这方面的性格特质有关。
四、秦始皇性格形成的原因
家庭是影响每个人性格的第一个环境,家庭的氛围、父母的教育方法都会对人的心理、情绪产生极大影响。
家庭关系也反映着每个人以后的社会关系,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孩子的发育。因此,秦始皇性格的形成与其家庭有着莫大关系。
第一,缺少父爱。秦始皇虽然生在帝王之家,但他的童年时期十分艰难。他出生在赵国,其父亲子楚是赵国的质子,子楚的母亲夏姬也不受秦孝文王的宠幸。
秦孝文王子嗣众多,子楚在争权中不占任何优势,还随时面临的性命危险。由于父亲的特殊身份,幼年的秦始皇不但没有得到父爱,还见证了无数黑暗的政治斗争。
为躲避赵国追捕,他不得不与母亲相依为命,生活凄惨。他即是王孙又是囚徒,两种身份使他性格中有骄傲的成分,同时又伴随着自卑。
后子楚继位,他的威势给童年时期的嬴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。子楚平时由于公务繁忙与嬴政相处的时间很少,因此造成秦始皇父爱的欠缺。
为了战胜自卑感、弥补父爱的欠缺,嬴政开始追求权力,他的性格中充满野心与雄心。
第二,母亲淫乱。嬴政的生母赵姬是赵国人,子楚非常宠爱她。子楚去世后,赵姬年轻守寡,不耐寂寞,与吕不韦私通。
为了避免遭受祸患,吕不韦抽身而退时送给太后一个假宦官嫪毐,嫪毐有恃无恐,私下发展势力,在他的鼓动下,赵太后甚至有废除嬴政之意。
嬴政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,愤怒至极,当下准备杀两子,迁太后,虽然后来恢复母子关系,但也仅因政治需要。
秦始皇嬴政的童年是和母亲一同在赵国度过的,母子共同经历那段艰难凄惨的时光。
他一方面深爱着自己的母亲,另一方面母亲的荒淫无度也让他对自己母亲的行为极度厌恶和怨恨,嬴政长期处于这种矛盾心理下,备受煎熬。
纵观秦始皇一生,他始终没有册立皇后,不得不说与其母亲给他带来的伤害密切相关。无法战胜怨母仇女的心理,这是形成秦始皇愤怒残忍性格的原因之一。
第三,兄弟相残。除此之外,兄弟相残也是形成秦始皇暴戾性格的原因之一。
秦始皇共有3个弟弟,其中两个是赵姬与嫪毐所生,在平定嫪毐之乱时被诛杀,另一个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,名叫嬴成蟜。
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,成蛟原本率兵攻赵,却发动叛乱,最后被嬴政斩杀,死后还遭到鞭尸的酷刑,可见秦始皇的愤怒。
成蛟的死因实际上应与《史记》的记载有出入,多与秦始皇争权相关。
两次诛杀兄弟的经历在秦始皇的心里留下了阴影,虽贵为一国之君,他可以让天下人臣服自己,但始终无法获得亲情。
一次次政治斗争让他越发聪颖机敏,也让他更加冷酷,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夺权机器。
结语
在中国古代帝王中,秦始皇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位,一方面他的暴虐无道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另一方面他在统一中国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他的性格是矛盾的,既有聪颖明悟、积极进取的一面,又有昏聩愚昧、暴虐无道的一面,而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